“临食工”薅出百亿临期市场 你买过临近过期食品吗?

2021-08-24 10:49:23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这是豆瓣App中“我爱临期食品”小组的宣言,组内八万多名组员自称“临食工”,每天分享着购买临期食品的心得。

近日,有关临期食品的话题频频冲上热搜,曾经被中老年人热衷的“清仓甩卖货”,时下却频频“出圈”,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到“真香”。临期食品何以突然爆火?购买有无隐患?映象网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首页

【现象】年轻人爱上“薅羊毛”

2元一杯的奶茶、4.5元5包的酸奶、1元1根的巧克力棒……一包零售价7.5元的大包装薯片,这里只要3元,保质期还有两个月。在郑州市郑东新区的一家大型商超内,临期食品专柜上摆放着各种即将过期的食品,而价格往往是正常零售价的五折以下。

店员告诉记者,附近写字楼上班的年轻人,是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客群,“特别是零食卖得特别快,经常都是下班以后装一购物车买走。”

年轻人购买临期食品不仅去商场,线上更是他们的主阵地。对于这样的购买行为,他们自嘲为“薅羊毛”。

“临期食品味道不变,价格又便宜得多,我们还有‘刚需’,我简直想不出不买的理由!”郑州青年设计师唐宇,是豆瓣App“我爱临期食品”小组的“临食工”。作为一名巴氏奶爱好者,他经常会在网上下单购买临期牛奶,“正常的话,巴氏奶天天喝还真有点喝不起,还好经常会有临期奶,才让我没有‘断奶’!”

据《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中,26岁-35岁的占比为47.8%。去年,某App上线了临期零食业务后,据统计,消费人群六成以上都是以95后的年轻人。

某商超临期食品专柜

【探因】临期食品何以薅出百亿市场?

临期食品作为曾经被中老年人热衷的“清仓甩卖货”,时下频频“出圈”,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到“真香”,这一现象也直接体现到了市场上。

据《报告》显示,去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以零食为主的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突破3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此外,截止2021年6月共注册相关企业20家,同比增长82%。

临期食品为何突然爆火?深谙快消品领域的郑州餐饮协会副秘书长李萌分析认为,临期食品市场迅猛发展原因有三,“一是国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共识;二是人们消费观念在不断更新,更多元化且更趋于理性;三是临期食品经济刚兴起时资本迅速入局搅动因素。”

“一些食品生产企业缺少计划性,加之市场营销也不太成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李萌乐观地表示:“如今兴起的临期经济,其实也是一种通过资源整合而达成的供需平台,如果临期食品的准入规范、监管得当,对于消费者和商家而言,是一个实现双赢的契机。”

【调查】大量临期食品从哪儿来?

所谓的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早前发布的《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要求,商家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也就是临期食品需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

由此可见,临期食品的“生命周期”,还是相当短暂的。那么,线上线下的商家尤其是一些临期食品专营店,从哪儿找来了大量的临期食品呢?

某大型商超采购部工作人员晓雯透露,商超体系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食品保质期过去三分之一,就无法进入商超流通,剩下的就会沦为临期产品,成为各大食品折扣店货架上的商品。

“临期食品的货源主要有大型商超下架的产品,电商平台的退换货,以及厂家和经销商库存中临期的产品。”快消品行业从业者张刚分析认为,“临期食品的货源既不稳定也比较分散,因此,商家集中采购会比零单更有优势。”

【提示】如何更放心的“捡漏”?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我爱临期食品”小组虽然对临期食品不吝溢美之词,但也时常会有人对食品安全提出质疑。那么,吃临期食品到底安全吗?

对此,国家级健康管理师裴笑寒表示:“临期食品在正常的储存、售卖的情况下,是没有安全问题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尽量选择正规渠道的商场超市或者线上平台去购买。且留意临期食品的保存条件是否和商品标签上描述的一致,并查看一下食品是否出现气味改变或者颜色改变。”

对于如何选购临期食品,裴笑寒建议:“购买临期食品,品类的选择也很重要。比如酸奶里面含有益生菌,在货架放久了之后,里面的一些菌株就失去营养效果了。所以选购临期食品,建议选择饼干、薯片这些经过深加工的食品。奶制品、水果之类的还是越新鲜越好。”

关键词: “临食工” 百亿 临期市场 过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