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因素让患者越来越“年轻” 你的“心”还好吗?

2022-12-01 08:14:26

原标题:很多危险因素让患者越来越“年轻”,你的“心”还好吗?


【资料图】

20多岁小伙儿患上“心梗”

核心提示: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心梗的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油田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吉佳告诉记者,他们接诊的最年轻的心梗患者,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三四十岁的心梗患者也并不鲜见,但一般心梗患者都在45岁以上。

最年轻的患者才20多岁

王吉佳介绍,以前他们曾经遇到过最年轻的心梗患者20多岁,她记得这位患者的生活习惯不太好,还有高脂血症的遗传史,而且吸烟。“这些本身就有高危因素的风险人群,在生活中就应该多加注意,定期体检。”

王吉佳分析,现在心梗年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年轻人生活习惯不好,比如吃的东西过于油腻、高盐,经常熬夜。据了解,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而且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王吉佳介绍,心梗患者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略多,中年女性在绝经前有雌激素的保护很少发生心梗,而心梗的女性患者多是在绝经期后发生的。

心梗发病前会发出“求救”

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给心脏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支持。当冠状动脉堵塞或者发生其他病变,供血就会减少或者中断,使得相应的心肌严重、可持久性的缺血,就会发生急性坏死,也就是常见的心肌梗死,简称心梗。

据了解,心梗更容易对一些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下手”,比如精神压力大的人,吸烟、熬夜等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还有高脂血症遗传史的人,都可能“中招”。心梗发病时一般有剧烈的胸部闷痛或压榨感,位置介于耳朵以下、肚脐以上的不适(包括上颌、胸部、上肢、上腹部等),边界不确定,与体位姿势、呼吸、活动无关,可伴有冷汗、呼吸困难、恶心或晕厥甚至濒死感,持续大于20分钟不能缓解。

王吉佳说,心梗发生前是有一定先兆的,只要用心留意,可能会让患者“逃过一劫”。很多发病前的先兆,大多在发病1周前就有症状了,少数人还可能提前到几周以前。约40%的病人发生于心梗前1-2天。一般会出现心绞痛发作频率加快,疼痛加重;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伴随冷汗、恶心、呕吐等;心绞痛诱因改变,更易发作,在休息时也会发作;原来可缓解疼痛的方式失效;发作时伴心跳缓慢或心动过速、休克、晕厥等症状。

有些患者也可能没有典型症状,甚至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情况,只偶然通过心电图、心肌标志物或心脏影像学检测而发现。

这两个“120”特别重要

心梗发作后,这两个“120”特别重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和120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

那么,哪些人群应该引起重视呢?

王吉佳说,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正在年轻化。长期高负荷、高度紧张的工作会让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持续增高,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引发局部血管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睡眠不足也是引起心梗的一个重要因素。睡眠不光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也非常重要。王吉佳就曾遇到一个特殊的例子,患者本人是一个冠心病植入支架后半年再次出现血管阻塞的人。但奇怪的是,这位患者说自己严格遵医嘱服药与规避风险,经医生再一细问才得知,这位患者需要长期在晚上照顾脑梗塞的亲人,每天的睡眠时间还不到两个小时。

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的“三高”患者也是高危人群,这是众所周知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它们的危害是缓慢的、全面的,往往需要数十年才能发病,所以不能引起某些人的重视,但一旦发病,都是复杂的、多系统的棘手疾病。

王吉佳还补充说,久坐不动、缺乏锻炼的人群也要多加注意,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改善睡眠,节制饮食,无论对预防心梗,还是心梗后的康复都至关重要,这些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定期体检很重要,除了常规检查,还需要做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无创的超声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如果发现颈动脉斑块,有多个危险因素,那就需要做进一步治疗了。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经宇 图片为资料片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