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他们一直在,我们有“医”靠!

2023-01-07 21:31:11

呼啸而至的急救车

一路小跑的医护

此起彼伏的监护仪器声响


(资料图)

急救床上呼吸困难的病患……

这是1月6日10:00

记者在大庆油田总医院急诊科

看到的情景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连续工作了17天

抢救室门口,急诊科主任杨冬梅,拿着手机急匆匆往办公室走。

拉开门进屋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她哽咽着对记者说:我们一个男大夫,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多天,上完白班上夜班,昨晚累得瘫在椅子上呜呜哭,我真的太心疼我们医护了,可没办法,我们必须顶在这。

说着,她接起电话又一路小跑赶往抢救室,脸上的泪都没来得及擦。

12月20日以来,油田总院接诊量激增,急诊科最高日接诊量,是平常的4倍。

更难的是,医护们也陆续“阳”了,高烧、肺炎、咳嗽、点滴……却只能选择“轻伤不下火线”。

记者采访时,杨冬梅已经连续工作了17天。“不记得我是哪天阳的,哪天康的,发烧也一天没休,顾不上了,每天早上5点半往院里赶,晚上到家12点半了”杨冬梅说。

咳嗽没停,脚步也没停

“咳咳、咳咳咳……”急诊科走廊里,护士包琳琳推着急诊患者走过来,直行、拐弯、进处置室、戴氧气罩……躺着病患的床,二三百斤的重量,她推起来驾轻就熟却也累得呼哧带喘。

趁她出门的空档记者拦下了她,12月26号“阳”了的她,发烧3天,刚退烧就上岗了,至今一直咳嗽。

“我目前是4天一个夜班,夜班是16:00到次日10点左右交接,第二天再上白班。”

每天接诊40、50位患者,别说休息,换班吃饭、喝水都一拖再拖。

“每个人都忙,有的下夜班点滴,第二天正常上白班。”包琳琳说:“最近总觉得体力不支,可看到送来急诊的病人,就想着赶紧救治,看着他们回家。”

坚守“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重症医学科,被成为“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1月6日11:00,油田总院重症医学科监护室内,主任赵鸿雁在挨个病床查看病人状况,不时叮嘱护士现阶段要看住的各项指标。

护士长才立平说,从12月8日到现在,主任一直“驻扎”在医院,一天都没休。

被问到一天大概工作多少小时,赵鸿雁说:“没注意,反正我随时都在。”

极少发朋友圈的赵鸿雁,昨天(1月5日)半夜发了一条朋友圈。

是前些天成功救治的一位一月龄的小患者,父母在孩子康复后,拍了张合影发给了赵鸿雁,感谢他们连日的救治。

“孩子送来的时候高烧、嘴唇都紫了,我们这心都揪着。还好,经过救治,孩子康复出院了。现在小脸也胖乎了,看着他们一家人的照片,我觉得像看见曙光了一样,就发了一条朋友圈。”赵鸿雁说:“对于我们来说,苦、累、照顾不了家人等等这些,在现阶段都顾不上,就希望送进来的患者,能在我们这拔管转到普通病房。”

科室里最小的护士,今年21岁。高烧40度,抱着护士长哭着说“想妈妈了、想回家”,听到仪器声响,转身又去照顾病人了;

护士张怡,今年25岁。一个值班的晚上突然发烧40.2度,休息了3天返回岗位,目前每天点滴,坚持正常轮班。

一天吃不上饭,在近一段时间是医护常事儿;

脚肿、腿软,在近一段时间是医护“标配”;

双眼皮儿变单眼皮儿,是近一段时间“熬”的;

家人就在总院住院,他们抽不出时间去看一趟

……

可我们常常忘了

医护也是普通人

他们也生病、他们也会“阳”、他们也有父母和孩子

而他们一直在坚守

只因为他们是“医护”

不敢倒!也不能倒!

这个冬天

他们一直在

我们有“医”靠!

谢谢

坚守一线的医护

致敬

平凡伟大的医护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杨 腾飞 视频 陈炳霖

关键词: 一段时间 连续工作 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