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年,在火车站的站台上,身强力壮的李如锦被王进喜一眼相中——
铁人把他领进1205钻井队
采访已回到老家四川定居的李如锦,在通讯极其发达的今天,算不上件难事。可李老定居的地方,老年人多,年轻人还没有返乡,加微信、视频连线、传图片,一下子成了大问题。
(相关资料图)
好在李老的女儿,曲线救援,总算把照片传了过来,对李老的采访,也通过手机通话的方式,如愿以偿。
缘起铁人
李如锦与1205钻井队缘分不浅,一待就是18年,他从柴油机司机助手、电工、炊事员、食堂管理员,做到1205钻井队的副指导员、指导员,后来还当上了钻井指挥部的党委副书记……而这个缘分的根儿,在铁人王进喜身上。
虽然李如锦和铁人都来自玉门油田,但两人并不相识,连面儿也没见过,而且两人到大庆油田的时间相隔一年。铁人已经当上了钻井二大队的大队长,李如锦还只是个刚来参加石油会战的普通工人。
“都说无巧不成书,我来到大庆,接触的第一个人就是王进喜。”李老笑着说。
“王进喜这个名字,我在玉门听说过,可没见过。
“1961年3月,我们这支队伍到达大庆那天,刚下了场大雪,火车站四周一片白茫茫的,这与西北的干燥有着鲜明的对比。
“一个戴着狗皮帽子、操着西北口音、穿着杠杠服棉袄的中年人,带着一辆敞篷汽车,来火车站接我们。因为没人介绍,也没自我介绍,只是手里拿着个名单,核对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姓名,看上去是个干部。
“他话不多,在我们这个队伍中选了七八位身强力壮的人上了车,直接就把我们带到了1205队。到了队里,他又把指导员叫来,交代了工作就走了。向指导员打听刚才送我们来的那个人是哪位领导,指导员这才笑着说,啊,你们还不认识?他就是咱们1205钻井队的老队长王进喜呀。从此,我与他和1205钻井队结下了不解之缘。
“许多现在的人,对人拉肩扛,端水打井啊什么提出疑问,其实,在当年,这都是1205钻井队的常态。每到夏天雨季的时候,大型的运输车辆因载重极容易陷入泥泞的沼泽中,动弹不得。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我们常常两人抬着一根钻杆,把它们一根根送到井场。这还不算什么,有一次,我们在杨树林打井,钻机没了柴油,等汽车送,会耽误开钻时间,于是,我们全队人不等不靠,双脚踩着烂泥,来来回回,硬是一水桶一水桶,把柴油从现在的解放村挑到杨树林,保证了油井的及时开钻。这都是当年真实发生的事情,那时候,会战职工的工作热情,是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
大干快上
虽然铁人当了大队长,但他对自己麾下的老井队,还是格外关心。这也让年轻的李如锦,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和接触王进喜。
李老说:“在我当时的印象中,铁人没有那么多话,不爱笑,整天挺严肃的样子,对1205钻井队的人要求更高。比如说,铁人曾说过:‘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就是最大的矛盾。’为了让钻井队大干快上,多打井,多出油,他在进行了多次试验后,提出了‘三一’井的要求。
“‘三一’井,简单讲,就是用一个钻头、一天时间、打一口井。这个想法不是凭空来的,也不是头脑发热的异想天开,要想达到这个要求,事前必须抓紧时间,前一口井还未完钻,后一口井开钻前的挖泥浆池、沉砂池,圆井等准备工作就已经就绪。等前一口井完钻搬家到后一口井时,立起井架,就能开钻,就这样,一口井顶着一口井不间断地干,当天搬家,当天开钻,大大地缩短了钻井时间。人虽然累,但看着不断刷新的钻井纪录,我们心里美美的。
“当然,这种大干快上,不是钻井队一家能够完成的事儿,井打完子,要搬家队迅速完成搬家,新井开钻没有供水队的支援不行,完钻没有固井队不行,这得全员一盘棋,才能实现‘三一’井的整体目标。
“那时候,各单位的师傅们为了响应铁人的号召,齐心协力,不顾劳累,也是拼了!”
偷送粮票
1961年,油田粮食供应不足的状况越发严重,一些会战职工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了浮肿病。
“吃不到啥营养的东西,野菜苞米糊糊是每天的主食,直到后来,在如此大片的草原上,野菜竟都成了稀罕物。许多工友因为饥不择食,吃了不认识的有毒野菜,差点丢了性命。可是,光吃稀糊糊,对年轻的我们来说,总觉得像落下了一顿饭。”李老说。
“都说勒紧裤腰带能暂时解饿,可当时好多人连个像样的裤腰带也没有,就把杠杠服扎得紧紧的,可是肚子还是不听话地一个劲地叫。说句实在话,全战区包括领导干部的粮食定量都减到了不能再减的地步,但作为重体力劳动的一线钻井工来说,一个月58斤的定量还仍然未减。可是,没有菜,没有肉,油水少,干吃粗粮,也常常出现营养不良、身体浮肿的情况。1205钻井队里,每天给浮肿的人发10个煮熟的黄豆粒,用这个给这些人增加点蛋白质。
“我当时是柴油机司机,每月粮食定量没有一线的钻井工人高,只有38斤,但我那时候瘦,胃口没那么大,每个月还能有点剩余。那时候,你的粮食定量有结余,是可以从食堂管理员那兑成粮票的,几个月下来,我兑回十五六斤的粮票。本想着拿这些粮票,去商店里买点实在的干粮。可是,听来的一件事,让我改变了主意。
“有一次,一个随着铁人从玉门来的队友,在宿舍闲聊时,说起铁人家的人口多,估计他家的粮食不能够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就想,老队长一天天在外忙,能帮他分担点困难也好。但是,我们都知道他的脾气,直接给,他是一定不会要的,我就偷偷跑到他家里,趁着他的家人不注意,把粮票扔在桌上就走了。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单纯,没有花花肠子,也不讲送礼那一套,完全是出于我想为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
“很多年以后,有篇报道说起这件事,说是王进喜朝我借粮票,这是没有的事儿,真实的情况是我给的才对。”
苦中作乐
在石油大会战的那个年代,因为在野外打井的钻井队总要搬家,只能是冬天住棉帐篷,夏天住单帐篷,每个帐篷里有十几个人,都是一个班的。
李老说:“野外的冬天,没遮没挡,格外冷。寒风卷过来,棉帐篷都被吹得轰轰发抖。帐篷里的取暖设备是一根粗铁管子,管里面烧的是原油,每天晚上,把那个铁管子烧得火红,帐篷里才能暖和些。
“我刚来的时候,没赶上发工作服,穿的是自己的一双老棉布鞋和棉衣。棉衣单薄,白天勉强抵得住寒冷,到了晚上,棉帽棉袄棉裤都得武装上,往被窝里一钻,就着铁管子取暖,才不至于被冻醒。
“冬天不好过,夏天也不好过。个头很大的蚊子多得不得了,晚上再热,我们都不敢把皮肤暴露在外,让大蚊子叮上一口,包大,奇痒,当时,我们都说这可恶的蚊子是喝石油长大的,有钻劲,多厚的皮都能叮进去,比钻头都厉害。
“哪里有艰苦恶劣的环境,哪里就有浪漫的革命情怀。和我们一块来的有个工人,有文化,是个高中生。有一次,我们下夜班往宿舍走,他回头指着夜色中亮着灯的井架说:‘大家看看咱们的井架,晚上看似是楼上楼下,白天一看是泥猴在打架。’
“大家一看,可不是吗,草原上都是井架子,一层一层的。晚上井架上的灯一开,从远处看,就好像是高楼大厦。等到白天一看,就是个井架,哪来的什么楼上楼下啊!只有喷了一身泥浆的工人们,你来我往地在井上干活,就像泥猴打架似的,太形象了。”
红色传承:那场会战是父亲一辈子的自豪
讲述人:李雪花(李老的女儿)
和许多亲历者一样,那场五十多年前的石油大会战,是他一辈子的自豪。特别是在1205钻井队的经历,更给他的人生增添了许多光彩,也给他的会战故事增加了许多亮点。
他们那代人中,许多人因超负荷的劳动,伤及了身体,但他们为了中国的石油事业无怨无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老队长“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
作为他们的后辈,作为新时代的石油人,我们传承的不仅是他们那种为油田奉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传承好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保证油田的能源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伏虎 图/由李如锦亲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