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门!会战红色家谱 | 铁人把我当兄弟

2023-02-10 10:49:01

原标题:有活专找我干,有饭管我吃饱……马维仁说——

铁人把我当兄弟

马老与铁人的人生,有着许多的交集:同是甘肃人,虽一个出生在兰州,一个出生在千里之外的玉门赤金,但并没超出老乡的圈子。


【资料图】

马维仁18岁时,就在玉门油田驾驶着太脱拉卡车,给各个钻井队搬家。当年,王进喜领导的钻井队,叫贝乌五队。井队一次次地搬家,让两人多有接触,王队长对这个干活麻利,说话不多的小马司机,挺有感觉。

1960年3月,他们俩的身影,又一同出现在了玉门油田支援大庆石油会战的专列上。

到了大庆,两人又同在三探区,小马司机仍为王进喜的井队提供搬家服务。不同的是,这时候,年长小马司机近20岁的王进喜,已被冠以铁人之名。

荒原寻路

马老讲,他们1960年3月3日到安达,3月8日,从玉门托运来的太脱拉卡车刚到,就投入到为前线井队运送物资的工作之中。

他来大庆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为在林甸北大门外段兴枝的1206钻井队运送急用的钻井器材。

马老说:“段兴枝是我在玉门的老熟人,当时,他的井队急用钻盘盒子,如果去供应走程序领出来,时间来不及。宋振明指挥对我大手一挥,让我到萨尔图火车站去找,找到了,拉上就走,不要耽误时间。

“有了尚方宝剑,我就无所顾忌了。当天晚上赶到火车站,在堆积如山的钻井器材中,找了个钻盘盒子,往车上一装,就可以直接开车拉走。

“第二天一大早,车发动了,我才想到,人生地不熟的荒原上,林甸在哪?该往哪个方向走啊?那时候也没有卫星导航,全凭当地人指路指个大致方向。我就开着车在没有路的荒草上冒蒙儿穿行,车两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地,没有指道的路牌,更没有明显的参照物,越走心里越没底。直到在路上遇到一个车老板儿,才算放下心来。

“我问那个车老板儿,去林甸咋连条路也没有?他笑着说,需要啥路呀,赶马车,这野道就够跑了。他稀罕地左摸右摸我的车,兴奋得很。说今天遇见我是开了眼了,因为他长这么大还没见过汽车是啥样,坐汽车啥滋味呢。”

有车老板子的引路,马维仁的这趟活拉得相当顺利。赶到1206钻井队时,望眼欲穿的段兴枝队长和工人们,马上跑过来帮助卸车。

段队长过来一看,司机是玉门的老熟人,一把握住马维仁的手,高兴地说:“你也来参加会战了,太好了。快到队部喝口水,我这地方不好找吧,又没个像样的路,真是难为你了。”

铁人管饱

1960年的下半年,粮食供应趋于紧张。那时候的司机,不但要把货运到指定的钻井队,还要帮助卸车,抬到指定位置,一天下来,当年刚20岁,正在长身体的小马司机,累得直不起腰。干重体力活,粮食定量又不高,填不饱肚子,成了小马司机每天都在琢磨的大问题。

马老说:“有一次,我到铁人王进喜的1205钻井队送料,顺便无偿帮着队里干点零活。铁人一见,就夸我为人实在,干活麻利,留我在队上吃午饭。

“那时,1205队为了让职工吃饱,不给上级领导添负担,开荒种了些地,粮食勉强够吃。中午吃饭时,铁人特意给我这个小老乡多留了一个馒头,又从锅底舀了一勺干一些的菜糊糊……那顿饭让我长时间饥饿的肠胃,有了满足感。

“看到我这个小兄弟狼吞虎咽,铁人特别心痛,拍拍我说,以后要是饿了,就来找他。话虽这么说,铁人钻井队的粮食也不是很富余,我怎么好意思从这些钻井老大哥的碗里夺食呢。

“我不好意思,可铁人却非常有心,从那次之后,只要铁人的井队需要车,都会第一时间找我来,我也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日子久了,我把自己也当成1205钻井队的编外一员,常常帮助队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当然每次给铁人的井队干活,我也总能吃上一顿饱饭。有一次,铁人让我给1205钻井队拉回些土豆,当我把车卸完时,铁人特意在袋子里挑了几个比较大的土豆塞给我,说,知道你干活累,总吃不饱,饿的时候烤烤吃,能救点急。

“铁人当年的话,我至今依然记得清清楚楚。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能有人惦记你的温饱,能在粮食极缺的情况下,雪中送炭帮你填饱肚子,那是多大的一份恩情啊!”

星夜运油

石油大会战的队伍,完全军事化管理。比如会战的地域,称作战区;小队的党务主管,称作指导员;生产一线,称作前线;会战的领导,称作指挥等,每一个会战职工也像部队的战士一样,服从命令听指挥,任务一下,不管是白天黑夜,起身出发,没有半点含糊。

采访中,马老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会战初期,运输车辆缺乏,车辆每天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输,往往是赶送重晶石粉的工作刚结束,还来不及休息,调度派拉运钻井设备的下一个任务就到了,一天天车不熄火,马不停蹄地奔波在战区的各个前线。

1960年7月的一天,下着大雨,喇83井发生井喷。接到命令的马维仁,立即开车将重晶石粉送到了井场。为了将一袋袋重晶石粉卸下车,马维仁主动帮忙,可是重晶石粉很沉,他一个人拽不动,这时赶来井场支援的人来了,大家合力卸车,把一袋袋重晶石粉投入泥浆池中,最终制服了井喷。当他一身疲倦,回到车队,准备好好睡上一觉时,调度跑来告诉他,为了拉油保开钻,需要马维仁连夜跑一趟葡萄花油田。

那时,刚下完雨的天空,阴沉星稀。车轮下没有像样的路,车灯还出了故障,不能照明。疲倦难耐的马维仁,为了不让自己犯困,忍着蚊虫的叮咬,把两侧的车窗摇下来,让凉风吹着自己,勉强保持着清醒。

就这样,马维仁凭着自己过硬的驾驶技术,提起精神,努力辨别着方向,在夜晚的茫茫荒原上,摸黑开到葡萄花油田。完成任务后,为保持第二天能正常出车,他连夜又从葡萄花油田返回三探区车队。当车开进车队时,天已快亮了,疲惫到极点的马维仁,连回宿舍的力气都没有了,趴在方向盘上就沉沉地睡着了。

马老说:“我开了一辈子车,我因为车,享过吃饱肚子的福,遭过摸黑运油保生产的‘罪’,但我喜欢司机这个职业。石油会战期间,我虽没有前线工人那么辛苦,但岗位不同,作用不同,今生能为大庆油田的生产和建设出一份微薄之力倍感自豪。”

红色传承:心中自有一杆秤

讲述人:马庆(马老的女儿)

父亲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一辈子默默耕耘,从没听到过他抱怨工作的劳累,不论在玉门,还是在大庆。在他的心里,和众多的老会战一样,有这样的一杆秤,秤砣是国家,秤杆是自己。只要国家需要,只要国家甩掉贫油的帽子,哪怕是千斤重担也要担。

他们嘴里讲不出什么长篇大论,他们有的是朴素的为国家宁可少活二十年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今天,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同样需要前辈们的那种以国为大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磨难中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文/摄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伏虎

关键词: 玉门油田 不善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