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好引才、用才、留才“组合拳”,着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让胡路区吹响人才集聚“冲锋号”
着眼需求引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不遗余力留人才……近年来,让胡路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不动摇,紧紧围绕转型振兴发展中心大局,突出内育外引、区域统筹,打好引才、用才、留才“组合拳”,着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资料图】
转变观念,着眼需求引人才
紧盯发展需要抓招引。结合招商项目落地、企业扩能升级,积极靠前服务,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人才服务专员队伍,打通与企业信息联络渠道,三年来,为辖区企业、项目招引500余人。特别是通过招引万达、大润发、大商等企业落户,有力推动了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
紧盯民生保障抓招引。着力引进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社会治理领域人才,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年来,为区人民医院、喇嘛甸镇卫生院和14家卫生服务中心补充198人,为36家中小学校引进620人,招考社会工作者692人、网格员860人、辅警218人,切实满足了群众需求,也在疫情防控、基层社会治理中得到检验。
紧盯党政紧缺抓招引。树立不唯学历、不唯学校导向,进一步放宽政策,不再仅仅局限高端人才、“双一流”毕业生,更多的是把眼光向内、向下,吸引和留住本土人才。面向省内9所目标院校,大力强化区校合作,主动对接沟通,定向开展“书记进校园”推介活动,在满足人才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人才流失。近三年,通过选调生考录、人才引进、事业编招考等方式招引人才369人,其中本土人才244人。
拓宽渠道,不拘一格用人才
开展蹲苗锻炼,注重在基层一线、疫情防控、项目招商等领域育才识才,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先后抽调千名年轻干部参与疫情防控、信访维稳、市区巡察、项目建设等重点难点工作。组织新招考、引进的毕业生,到街道、喇嘛甸镇、防疫指挥部等基层一线实践锻炼,让新引进的优秀人才在基层实践中“蹲苗壮骨”。
实行双向挂职,统筹区域资源,强化内外联动,给各类人才搭建平台。对内开展上挂下派多岗位锻炼,先后选派11名机关干部到村级党组织挂任第一书记,选派25名年轻干部到街道、卫生等基层一线挂职,帮助人才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畅通成长渠道,在政治上关心、在成长上关注,建立“85后”“90后”年轻干部人才库,坚持优胜劣汰、能进能出,共储备159人,逐人建立成长档案,实施全链条跟踪式培养。开展优秀年轻人才培养选拔工程,面向引进人才、选调生,采取跨级挂职的方式,提前挂职到机关、街道、乡镇副职岗位,对表现优秀的,及时予以重用。三年来,先后提拔35岁以下年轻干部33人。
优化环境,不遗余力留人才
加强人才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制发《让胡路区干部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实施办法》《让胡路区引进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的意见》《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以制度建设推进人才工作规范化、常态化、精细化。
优化提升人才服务,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及包保台账,21名处级干部、63名科级干部与辖区专家人才交朋友、结对子,常态化开展走访,帮助专家人才解决实际困难。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每年区财政投入400余万元用于人才教育培训、体检等工作,投入50余万元为人才提供住宿、就餐、保洁等服务,帮助人才更快站稳脚跟、适应工作。
下一步,让胡路区将继续在开展人才引进、强化培养使用、落实政策待遇上下真功夫,统筹引进人才的管理、培养、使用,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机动型人才队伍。此外,在人才住房、就医、食宿、待遇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奋力在“三个城市”建设进程中贡献“让胡路人才力量”。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