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庆保护性耕作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去年,实施、监测面积及获补资金均居全省首位;今年,力争面积达到720万亩,继续超省定目标
“‘40/90’少耕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深耕再加秸秆还田,让地越种越肥。”大庆实胜玉米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王殿生逢人便夸“40/90”新技术。他说,从2020年采用“40/90”栽培模式后,每亩玉米可增产上百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殿生所说的这项新技术,正是我市从抓免耕机械配套、监测仪安装、技术模式推广和示范基地建设入手,着力推进的以玉米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我市保护性耕作已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一。今年,省下达的任务目标是480万亩,我们有信心继续超额完成,力争面积达到720万亩。”3月30日,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科科长朱诗岩说,大庆地处黑龙江保护性耕作核心区,一直持续做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2022年,全市开展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703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550万亩年度任务目标,免耕播种平台监测面积693万亩、占全省的30.8%;免耕播种作业补贴资金达1.54亿元、占全省的35.3%,实施面积、监测面积以及获得补助资金额度三项标志性指标均位居全省首位。
何为保护性耕作?朱诗岩说,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能够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它的核心要求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免(少)耕播种,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保护性耕作有效促进秸秆还田利用、地力恢复提升和粮食增产增效。
众所周知,大庆耕地面积不足全省5%,全市高达近七成耕地实现保护性耕作,2022年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超2550万亩,我市占比近三成。保护性耕种领跑全省,得益于谋划落实到位,以及增产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组织、示范试点建设、免耕机械配套、监测服务开展等各项工作的高标准、高效率推进。
朱诗岩说,针对我市保护性耕作前茬作物为玉米的实际,确定了重点推广原垄免耕、条带少耕、“40/90”宽窄行高产创建等栽培模式,印发实施方案、实施意见等文件,制定秸秆粉碎、免耕播种、中耕深松等6项作业标准,强化农机与农技、农艺、农水和种肥药综合配套等5项关键措施。在技术层面,全市大力推广由市农技中心研发的大庆“40/90”高产栽培模式,其核心为秸秆条带集行、免耕播种、条带深松,与常规免耕比,其主要优势为秸秆全量还田、保墒抗旱、蓄水防涝、节本增产。阶段性研究结果显示,采用“40/90”模式每亩可增产玉米60公斤、节省机耕费30元,增产节本效果显著。
保护性耕作在推进过程中,全市逐村逐户落实地块和机具,并把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补贴政策宣传到户到人;加大对农机户科技培训,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选取典型地块布点示范,建设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示范基地26处,示范面积达16.5万亩;新购置高性能免耕机4368台,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保障机具服务需求;千方百计解决免耕监测仪安装难题,做到应安尽安、能安则安。
农业技术为丰产丰收“护航”。朱诗岩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明确主推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在作业标准、关键措施、试点监测、经验总结等多方面发力,以县区为单位形成主推模式和主推技术,为黑土地保护和粮食稳产增产贡献大庆力量。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崔义鑫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