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铁人说过,我们是来会战的,不是来做客的……”
田兆富把1205钻井队当成家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田兆富在会战时期,因为“多事”,有着多重身份:好司机、救命恩人、老劳模……由这些身份衍生的感人故事,让不认识他的人,也会在第一时间对他的人品有个大致的判断。
编外指导员“队长也要听他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石油大会战紧锣密鼓,从各个油田调拨来的汽车,成了钻井队人见人抢的香饽饽。
汽车兵出身的田兆富驾驶技术过硬,被点名分到当时已赫赫有名的1205钻井队,为井队运输服务,为期一年。
这运输服务大多是应急的,跑的都是与生产相关的公事。进了1205队,田兆富可没把自己当“外人”:开钻,他在;下套管,他在;后来,为了方便一线服务,做到随叫随走,他干脆把行李搬到井队。不但开着汽车办公事,还把家属接站、病号送医、副食采购,等等,全包了。甚至还以老党员的身份找工人谈心,开导他们安心井队工作……
田老说:“啥分内分外呀,铁人说过,我们是来会战的,不是来做客的。钻井生产那么忙,一个人当成好几个人用,我虽然只是一个保障后勤服务的司机,但不能没这眼力见,不能站在一边卖呆。”
田兆富在参军前,是个木匠,13岁学徒,18岁时,木工活已经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了。到1205队之后,眼里有活的他,发现帐篷食堂的门来回进人不方便;并且,单向开启的门一旦发生火灾也不安全。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既能推拉又能悬转的新式木门。这下子,厨师、服务员、就餐的职工们,进出食堂方便安全了。
可是,做好事也不一定人人都能理解。一次,田兆富听说要接连几天下大雨,担心村里的菜拉不出来,队里工人吃不上菜,便决定为队里多采购一些豆芽、洋葱和豆腐,结果,食堂采购员急眼了。
采购员找到当时的队长,开口就说,老田咋什么事都管,看给队里买了一堆破东西,啥时候能吃完呀!队长笑了笑说:“不能把人家的热心肠当成驴肝肺,别说你,就连我,有些事还得听老田的呢。”
“没两天,果真下起了大雨,我买回的这堆‘破东西’,派上了用场。采购员再也不提这事儿了。可队长说的‘就连我也要听老田’的这句话,却传开了。再加上我常在队里利用空余时间和一些年轻工人聊生产、聊家庭……工人们有啥事,也愿意和我交心,所以,我在1205队期间,他们管我叫‘编外指导员’。”
热心好司机救人时谁也拦不住
司机常在路上跑,什么事都容易碰到,特别是在那个路窄车少的年代。急病拦车、车祸求救的事常会遇到。拉上,病人可能会吐到车上,有的可能还会弄得满车血污。可田兆富从不想这些,每次都热心提供帮助。
田老说:“冬天,天短,下午4点半左右,就已经看不清路了。我拉着钻井测量队的两个人,开车途经大同高台子,往萨尔图方向行驶。正走着,视线中出现一个背着孩子的妇女,孩子脑袋耷拉在女人的肩上,不停地晃动着。
“可能是看到后面有车灯照过来,为了躲车,女人下到了路边的排水沟中。我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病得不轻啊。说着就把车停了下来。刚要下车,衣服就被副驾驶上的人拽住了。他问我要干啥。我说,那母子俩像是去看病的,孩子病得不轻,咱得送他们一段。那人对我说:‘老田,不认不识的,别多管闲事。我们不同意,你就不能拉,要不,我们不给你签这次的出车单……’
“我一听生气了,挣脱开,径直下了车。到沟底一问才知道,孩子坐的毛驴车和拖拉机发生碰撞,飞落在地的孩子,脚脖子骨折反向错位,发紫红肿得像个皮球。我马上帮着女人把孩子抱出沟,拉开副驾驶的门,让那两个人腾出地方,去后车斗里坐。那两个人看我很坚决,也没敢说什么,嘟囔着系紧棉工服的腰带,爬上了后车斗。
“到了附近的卫生院,医生一看太严重了,让我们马上送孩子去职工医院。
“住院需要交钱,可女人兜里没带钱,我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还不够。就和医生说,都是战区的,钱这事儿黄不了。为了能让医院随时可以联系上我,我留下了爱人的姓名和她单位的电话。就这样忙乎了半天,等孩子办完住院手续、推进手术室时,已经快到午夜了。凌晨赶到家,我倒头就睡。第二天,又顺路把欠的钱送到了医院。
“直到爱人在单位收到了一封感谢信,才知道我在路上救人的事。”
救人的事儿,田兆富干了何止一件。
一次,两口子吵架女方喝了药。当田兆富开车把她送到附近医院时,已经是晚上的交接班时间了。医生、护士有点为难,想让田兆富把女人拉到职工医院去救。
看着已经奄奄一息的女人,再耽误时间,怕救不回来了。田兆富一下子跪在了医护人员面前,说:“她有啥事,我来负责,救救她!”
男儿膝下有黄金啊,医护人员被田兆富的举动惊到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司机都如此救人心切,作为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是不可推卸的天职。于是,医护人员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之中……最后,女人救了过来。
老田太能“装”“三让”楼房惊动总工会
积极工作,乐于助人,田兆富被评为省级劳模。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多了,父母来了,自家的那间斗室显得有些拥挤了。
因为田兆富的劳模身份,分楼时,他是首先考虑的对象。可他却三次让房,直到领导“强令”他搬进楼房,才结束了蜗居的历史。
田老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咱会战职工的老传统。可是刚改善住房条件的时候,三代甚至四代人同住一室的情况并不少见,咱作为劳模,怎么能把这个称号当资本,和大家一起争房子呢?
“那时候,我家还住在平房,冬天上个公共厕所都冻屁股,孩子们也羡慕那些搬上楼房的人家,能用上室内温暖的卫生间。我也想啊,但是那些住房紧张的都没解决,我不能抢这个先。车队里不了解情况的人,说我老田‘装’。
“这个‘装’传来传去,传到了当年总工会领导的耳朵里,他们亲自来家里了解情况,问我们车队的领导,老田为啥住不上楼房?分房指标是不是不够?有什么困难需要总工会出面解决的?队领导没办法,只好把我‘三让’住房的事儿如实相告。总工会的领导很感动,说,劳模住不上楼房,这个福利就失去了意义。
“就这么着,总工会领导和我们单位的领导特事特办,不但给我分了楼,还给了个三代户。怕我再让出去,大家七手八脚,‘强行’把我的家搬上了楼。”
做了好事不留名,分了住房往外让,给了涨级的机会往外推,田老就是这样能‘装’的人,他的‘装’,是他的心中总把别人的急事,当成自己的事;他的‘装’,是心中什么事都‘装’着别人,不虚伪,不造作,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红色传承:做个实在的好人
讲述人:田士军(田老的儿子)
石油会战年代,像父亲这样乐于助人的人很多很多,在他们的骨子中,流淌着军人的优良传统。
他们做好事不留名,把做好事当成一项事业,把奉献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分内之事。
他们珍惜荣誉,懂得谦让,时刻检视自身的不足,把荣誉、待遇,让给别人,把这看成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虽然好人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答案。但父亲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做个实实在在的人,哪怕是默默无闻,就是好人。
这是我们后辈学不尽、用不竭的精神财富。
文/摄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伏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