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存款激增,你的存款“搬家”了吗?
业内人士:投资者需量力而行警惕风险
【资料图】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曹丽珍
今年7月,全国范围内住户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则同比多增1.39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这组数据,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在业内人士看来,非银存款的激增,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居民“存款搬家”入市的资金流动趋势。
存款为何会“搬家”?“搬”去哪了?“搬家”过程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
存款在“搬家”
或许你还没有意识到,不少人银行账户里的钱,眼下正在悄悄“搬家”。
记者26日从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了解到,今年以来全省住户存款余额持续多月递增的趋势,在7月份被中断。截至7月末,全省住户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2.82万亿元,比6月末的12.95万亿元减少1300万元。与此同时,7月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31万亿元,与6月末的2.23万亿元相比增加800万元。
这一趋势,与全国一致。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7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000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大幅减少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当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则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据悉,这一数据的激增,通常对应投资者的两类行为,一是直接入市,即通过银证转账将资金划入证券账户;二是间接入市,即购买股票型基金等将资金转入基金公司账户。
“住户存款减少,非银存款增加,意味着部分居民储蓄正通过银行理财、基金等渠道流向资本市场。”多名业内人士表示。
为何会“搬家”
存款为何会“搬家”?
“居民‘存款搬家’的首要动力,来自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江苏省智新产业数字化研究院院长葛和平认为,“当前利率水平较低,传统存款收益有限,而资本市场在政策支持和经济预期改善的背景下表现出较强活跃度,这使得部分居民倾向于将存款转移至理财、基金、股票等非银渠道,以寻求更高回报。”
记者注意到,目前,六大国有大行的一年期人民币挂牌定存利率已跌破1%。
“现在利率确实比较低,主动咨询定期存款的人很少,越来越多的客户会在客户经理推荐下尝试购买理财产品或基金。”南京一家国有行网点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反观资本市场的行情,与定存的吸引力形成鲜明对比。
近段时间A股三大指数全线上涨,两市成交额屡创新高。8月25日,A股市场超3300只个股上涨,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3.14万亿元,创年内成交额新高,为历史第二高成交额。7月上交所A股新增开户数超196万,相比6月多增逾31万户,个人投资者活跃度显著提升。
“从宏观角度看,‘存款搬家’现象表明居民财富管理意识在增强,风险偏好在阶段性提升,还体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变化,即储蓄资金逐步转向投资,对活跃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增强经济活力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葛和平说。
“搬家”有讲究
资金从“静态”的存款转变为“动态”的投资,在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和效率的同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多名金融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当前A股虽然走势强劲,但其高波动性不容忽视,投资者应量力而行,切勿因当前的火爆行情而盲目跟风,更不能因此而动用高成本资金。
葛和平提醒投资者,更高回报往往对应着更高风险,投资者在进行资金配置时,应充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避免过度集中于单一高风险资产,应坚持“稳中有进”的原则,在适度保留存款和低风险理财产品以满足家庭日常流动性和资金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把握经济增长带来的增值机会,由此来实现风险对冲,在安全性与收益性之间保持平衡,保障财富的长期稳健增长。“对于投资者而言,理性、长期和多元,是‘存款搬家’背景下最应遵循的核心原则。”他说。